亲情勾旧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双节假期,亲戚、朋友相约聚会、登门探望不断,前几天是堂姐、堂妹,小朱,昨天是表妹,今天是小杨,明天是老伴儿大哥大嫂……不管是谁,不仅带来时令美食,更携来阵阵怡人的暖风。
萍姐(堂姐)81岁了,和庄妹(堂妹)一起来家里看望我们,让我真不好意思。如果不是老伴儿痴呆行动困难,本是应该我去看望她的。现在却“反过来了”。看老伴儿笑脸相迎、一叫就应的样子,他们连说“状态挺好”,我知道这是在安慰我。
多时不见,自然要说的很多,接连不断,新闻、旧段,老辈、小辈,好事、丑事都有……既让人开阔眼界,引发感叹;也勾起陈年记忆,令人唏嘘。
萍姐的儿子小立,只有中学学历,但出奇能干,从超市保安员干起,不断提升,多年前就与人合伙开办了保安公司,并且越做越大,从北京发展到了外地。几十年前热心帮“练摊”朋友卖羊肉串的小立,看准市场,自强不息,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萍姐现在居家有人帮助料理家务,出门有专车接送,都是小立的悉心安排。真为萍姐的晚年幸福而高兴。
小立的新事业,萍姐的新生活,不由勾起我记忆中一件60多年前的难堪事。大约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期间,萍姐的父亲(我的大伯、小立的外公),来我祖父家拜年。大伯是个实诚人,每次来,都要帮助祖父干些费力的活儿,那天是帮助清扫院子。没想到,临近中午了,站在屋前台阶上的祖父,居然叫着大伯的名字说,我可没准备你的饭啊!大伯立即回答:扫完这一点儿,我就走,不在您这儿吃。两句对话,立时让刚上初中的我脸上阵阵发烧,他们可是亲叔侄啊!但是,大伯走后,我细想:能怨祖父“冷酷无情”吗?不能,因为那时祖父的粮食定量已经调减到每月26斤,平均每天不足9两,而食油、肉,每月都只有5两,连豆腐、大白菜都凭票限量供应。每顿饭每人都只有非常可怜的一小份,根本填不饱肚子。由于营养不良,祖父的脸和双腿都浮肿很长时间了,一按一个坑。恨不能数着米粒下锅焖饭的祖父,实在是没有留人用餐的“资本”了。而这还是在首都北京,没有饿死人,全国其它地方的情况就不能说了。“大跃进”“浮夸风”“共产风”造成了严重的恶果,各地状况惨不忍睹,河南、安徽、四川等地尤甚。
人祸造成的饥荒,伤害肉体,更摧残精神,连骨肉亲情、基本人性也被逼得淡薄了。而让人想不到的是,经过几年的艰难调整、恢复,经济刚刚回暖,老百姓肚子刚刚鼓些,更猛烈的风暴就席卷而来,骨肉情干脆被坚定的“阶级情”所取代,为了尽量减少祸端,别说亲戚之间疏远了,就是在自己家里也要小心地相互提防,因为不知那个会在“最高指示”感召下突然做出大义灭亲的“革命举动”。
熬过“十年”之后,社会逐步恢复正常,人际关系随之回暖,亲情也迅速复苏。但许多人,像祖父、大伯,没能熬过严冬,带着深深的遗憾去了另一个世界。如果他们能活到现在,相信祖父一定会热情地招待大伯在家用餐的。可惜,现实没有“如果”。
亲历过“严酷”岁月,会加倍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温馨。而只有让年轻人了解曾经的黯淡和改革开放的光明,他们才能真正明辨善恶,懂得亲情、友情的重要与宝贵。
不忘昨天,珍视今天,才能看清明天。否则,社会就可能与逐年升温的世界气候相反,变得越来越冷……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