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同事加近邻解大姐夫妇去住燕郊的养老院了。上午,我和几位比我年长的大哥、大姐,早早在楼下等着,要送送他们夫妇。
大约10点,养老院接人的车到了,大姐的孩子把要用的东西搬下楼,装进七座车的后厢,基本装满。李兄感慨道:这就是搬家啊!我却想,不是搬家,是“离家”,离开住了几十年的家,迁到一个陌生的“老人城”去住。不禁心里一缕悲凉,这样想,却没说出口。
在车前,大家合影留念,然后养老院的人把解大姐从轮椅挪到车上。车走了,人散了。李兄边走边流泪地说,大概这就是最后一面了……我赶忙劝他别激动、控制情绪:“也许住一段不适应,就像一单元的老吴太太又回来了”。
解大姐夫妇原来是很排斥养老院的。是去年的一“跤”,把家全都摔变了。整整一年前,82岁的解大姐和老伴儿程先生一起散步回家,大姐为了躲面前要关闭的电梯门,向后倒退时摔倒了。不幸摔断了股骨头,虽然及时做了手术,但从此只能靠助步器慢慢活动了。为此他们把干半天的小王辞退(来了我家),雇用了住家保姆。家政服务员还是从一个比较有规模的家政公司签约雇用的。但短短一年中,号称“受过专业培训”的家政护理员,一直没能适应,调换多个都不理想。而不久前解大姐又脑梗了一次,于是他们就改变“初心”,决定去养老院了。两人,住一套80多平米的房子,请一个全天候护理员,一个月总共要3万多。解大姐是报社的资深高级编辑,程先生是有多部著述的名牌大学教授,可除了退休金全交,他们还要用积蓄补一些。这是在河北三河市的燕郊镇啊!(下图,解大姐夫妇到达燕达)
前几天看到一个央视的节目,“一对一”采访北京市民政部门的负责人。到2024年底,北京常驻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为514万,第一次突破500万,占人口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共有10万个床位,但只入住了5万。另外的509万都是居家养老吗?是,也不是。是,因为大部分能够自理的老人都还在北京家里:不是,因为有不少像解大姐这样的老人,已经陆续“用脚投票”,搬到附近的河北去养老了,燕郊不少,香河,廊坊,甚至天津都有。燕郊的燕达养老院一家,入住的七八千人中,北京的就占了95%。据我所知,报社入住养老院的,一半多在燕郊。
住在我家楼下的另一位李老兄(84岁),因为无力照护(已经照护6年多),前年年底让儿女把痴呆老伴儿送进了在北京排在前列的一家知名养老院。老李最近很伤感又带怨气地说,一个月1.8万,每月还要私下给护理员500块钱“红包”,探视时得给“领班”送礼品;但我老伴儿照样拉肚子,照样感冒发烧……只10个多月,人就走了。又一个实例,更加坚定了颜老兄的极端看法:去养老院就是送死、等死。
几个月前我曾经和老伴儿一起去燕达试住了两天。相比之下,燕达的确比北京同档次的养老院性价比高一截(见《相伴散记》之一百六十三《试住“老人城”》),但同样存在要努力提高入住率的问题(见《相伴散记》之一百六十四《养老院的尴尬:住不起与不想住》)。
看电视、看民政机构的网页,总有一种离自己很遥远很遥远的感觉。面对95%以上老人要居家养老的现实,有关方面能不能少说漂亮话,多干实在事,扎扎实实地为“500万”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让那些能够真正提供到位服务的机构科学设立网点,而不是让那些只知赚钱的机构弄一个个空头“驿站”。
我已经多次推荐上海的成功做法了,但好像毫无反应。一年多过去,状况依旧。如果真如朋友所言,不是学不了,是根本不想学!那老头儿就不再继续唠叨了,建议有关部门干脆改名“移民局”,不断帮助北京老人像解大姐那样往外搬“家”吧。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