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与昨天一样,我和老伴儿今天早上不到7点就出门走步了。入夏以后,为了避开高温,我们把上午9点的锻炼改在早饭前了。昨天近8点往家走时,已经感到了细小的雨点儿,早饭后雨就淅淅沥沥地下开了,一直延续到下午。由于早出,我们没耽误“天天练”,还躲过了雨。

      上午,先后两拨人冒雨来家里探望,先是回京开会的小吴,后是泰康的几位小朋友。小吴虽然小我20多岁,但也是30年的老朋友啦。她一直像亲闺女一样惦念着我们。泰康的小朋友们则是来与我商量月中去长沙开会的事情。由于临近端午节,他们都送来了应节的美食,让我难却盛情,真不好意思。

      前些天,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给我发来邀请函,请我6月中旬到湖南长沙参加第二届认知症照护课题交流活动暨智慧康养专业群建设交流会,并在会上分享一下我照护痴呆老伴儿的经历和感悟。对此,我和家人们都很高兴,也愿意去做个“分享”,让更多人通过我的实践,提早发现、及时诊治老年痴呆之类的认知症,尽量减少类似悲剧重复发生。力文、小杨、小臧他们冒雨前来,就是一起商定长沙之行的相关事宜的。因为事情并不复杂,说说笑笑中,我们就把往返时间、会期活动等确定了。看着我们说笑,老伴儿也一直静静地坐在一旁跟着憨笑。这次带着老伴儿去,也是想让大家看看这位重度痴呆的病人状态。

      其实,老伴儿的生病、医治过程和我的应对、照护经历,都已经详细地写在公众号系列文章里了。准备“分享”稿时,我考虑到由于参加会议的人,大多数之前并没看过这些文章,于是就对“过程”做了提纲挈领的概括,还“粗中有细”地介绍了一些细节。

      从20年前老伴儿开始出现阿尔茨海默症的“先兆”,到2017年11月确诊,再到已经重度痴呆的现在,回顾这磕磕绊绊的漫长岁月,我真是百感交集。说难,真难!但再难也过来了。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之所以邀请我参加会议,我想是因为有朋友看到了我的文章,尤其是相关专家看到了我那状态还不错的老伴儿。为什么一个重度痴呆的病人,从表面看“一点儿不像有病”?除了医生的诊治、亲友的关爱,作为“一对一”的照护者,我认为主要是做到了三个“坚持”、三颗“心”:

      一是坚持吃好,按时按量吃药,按时按量吃饭、吃水果;二是坚持运动,每天至少一小时走步,近期又加了上下午各半小时背部按摩;三是坚持不脱离人群,与亲友多接触,用亲情激发她的脑细胞,让她时时感受到家的温馨和亲人的陪伴。

      三颗“心”是,细心,耐心和爱心。因为这种病人与其它病人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失智”。病痛、冷暖、凉烫,等等,他们都不会说、不会规避了,只能靠照护人时时刻刻地观察、发现并及时帮助应对。一丝一毫也不能马虎。

      做到这两个“三”,我是辛苦一些,但还是那句话:这就是生活啊!

      今早走步时,我有一个新发现:不光大院里那些长年“值班”的路灯在前两年都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连最近临时施工的护栏上的夜间警示灯,也都使用了太阳能电池。我真为此高兴,也由此生发了强烈的期待:但愿科技发展得快些、更快些!让会做家务、照护老人病人的机器人尽快走进“寻常百姓家”,把居家养老的老人们尽快从种种困扰(包括雇保姆带来的不适应陌生人同住、习惯差异大等矛盾)中解救出来。这也应该是“智慧康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吧。

话题:



0

推荐

知足长生

知足长生

49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吴长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