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潜山
如果不是因为老伴儿,我可能很难到访潜山,更别说七年间去了三次。是我老伴儿杨琼与这个大别山东南麓小县的特殊“缘分”,把我“牵”了去。
潜山是安徽省安庆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经济不算发达。但这里出了不少名人。七年多前第一次去时,时任县长(那时还没改市)梅耐雪(现任市委书记)就用“1、2、3、4”四个数字概括潜山特色。它们都与人有关。“一”是一座山,曾经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也称皖山。 “二”是两个字:皖,安徽的简称,源于此地的古皖国(市中心有皖公塑像);禅,禅宗的三祖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代的这座古寺原名山古寺,后因禅宗三祖僧璨在此驻锡而改称三祖寺。“三”是三个女人:三国时的大小乔,当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四”是四个男人:“京剧鼻祖”程长庚,小说大家张恨水,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余英时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庐江小吏焦仲卿。而程长庚,就是我老伴儿的外高祖父,换句话说就是,她的身体里流淌着潜山程氏的血。
2017年6月,我到江苏参加一个活动后,就近陪老伴儿“还愿”,第一次访问潜山。老伴儿的母亲,出生在北京,一辈子没回过老家,但生前经常与孩子们叨念“老家在安徽潜山”。老伴儿早就有代母“还愿”的想法,终于在我俩都年过六旬后实现。
那次“初访”,我们不仅参观了外高祖程长庚的故居(把快要倒塌的旧屋易地重建),而且见到程家井村程氏的后人,老伴儿的表侄程正江、程正才和表外甥芮立祥。而后我受当地领导之托,耗时数月,联系上了海内外健在的程长庚所有后人,一共五十多位,并于当年11月,组织其中的二十多位年纪不太大的亲人(大部分来自北京,少部分来自云南、南京、美国),前往程家井“寻根祭祖探亲”。他们都是第一次到访潜山,而我和老伴儿则是“二访”。
那次活动,潜山领导和程家井的乡亲都很重视,因为这是百年来程长庚后人的第一次到访。程家井的乡亲们以当地最隆重的传统礼仪欢迎,扎彩门、放鞭炮,好不热闹。在故居小广场的程长庚铜像前,我们行礼、赠匾,向程长庚衣冠冢献花、上香、鞠躬,宣读祭文。参观故居后,在程正江家中,程正才夫妇操持,同一高祖的五十多位子孙(外孙)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团圆饭”。而就在这期间县里召开了程长庚研究会筹备会,启动了研究会成立的筹备工作。
6年零10个月过去(主要因疫情延误),9月23日,程长庚研究会终于在潜山宣告成立。我和老伴儿就是受邀参加这次活动(程长庚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程长庚学术研讨会)的,于是有了“三访”潜山之旅。一同受邀的还有老伴儿的表姐程丽华(程长庚第五代孙女),表侄程坦(程长庚的第六代裔孙)和鲁琦(程长庚第五代外孙女)夫妇。研究会由韩再芬担任会长。
活动很紧凑,除去半天参观故居、纪念馆,成立大会、学术研讨都“压”在23号一天里。活动中,见到了不少潜山的老朋友,比如梅耐雪、刘胜江等,还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其中很特别的一位叫舒桐,他的姑奶奶是程继先的夫人,而程继先是我老伴儿外祖父程经邦的堂兄。他们都是程长庚的孙子。我们是亲戚!论辈分,舒桐是程丽华、我老伴儿、鲁琦的表弟,程坦的表叔。没想到我们会在这里第一次见面,是老祖宗在冥冥中“牵”的线。舒桐就职于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学者,还是花脸演员。聆听专家学者们(包括舒桐)的发言,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京剧鼻祖”程长庚的认识。他,不仅是京剧最主要的奠基人,而且是德艺双馨的文化巨人,名副其实。(下图,左起岳臣<鲁琦的先生>、芮立祥、鲁琦、程丽华、吴长生、舒桐、程坦)
在追逐快速“变现”的当下,程长庚研究绝对是个“超冷门”,诸多专家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热心这项冷事业,耕耘不辍,令人感动;出于对同乡程长庚的崇敬和对家乡的责任感,肩负振兴黄梅戏和培养接班队伍重任的韩再芬,勇挑“冷”担,值得敬佩。(下图,前排右一为韩再芬、右二杨琼。后排左一程丽华、左二鲁琦)
利用与会代表们参观程家井故居的间隙,程正才和芮立祥(程长庚第六代外孙),还带我们去了附近的老屋(供有列祖列宗的排位)、祖坟,鞠躬致祭。
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程长庚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期盼也相信,利用这个交流、切磋和分享的平台,专家学者们一定能够不断推出科学性、权威性更强的新研究成果。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