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
今天是老伴儿生日,71周岁。
连续十多天“桑拿”之后,难得清凉了短短几天,就又恢复“热蒸”了,这次恐怕得8月底见了。趁清晨还没“上汽”,我们以运动开启新一天生活,外出走了几千步。回家时,电梯之后那半层楼的8个台阶,老伴儿爬得越来越吃力,我拉她劲得越来越大。慢慢走步,是她仅存的两项生理功能之一,另一项是吞咽。但愿这宝贵的两项,退化得慢些再慢些。
前天周日,老伴儿的大姐、二姐、小弟,和外甥尧尧夫妇带着俩儿子,一起来我家聚会,给老伴儿提前过生日。老少9口,几十年没这么多人在我家里聚会、吃饭,都有些不适应了,但热闹,老伴儿兴奋,大家高兴。
午饭只能凑合,一大锅包子(大部分是前些天表妹蒸好送来的,她也70多了,买料、做馅、发面、包、蒸,从几十里外的北五环送到东四环附近的我家,多不容易啊!再次谢谢她!),一锅绿豆小米稀粥,几个从盒马生鲜叫的荤菜,我拌的一盆凉皮,一盘素什锦。样数不多,量是够了,各取所需,热热闹闹。尧尧还订了冰激凌蛋糕,给他小姨举行了庆生仪式。老伴儿始终笑着,跟着生日歌打拍子,但没什么话。
午饭后,老伴儿睡觉,我们分两拨“开战”,老的打麻将,小的打扑克。直到傍晚才散。
与几个月前刚刚做完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时相比,老伴儿的状况变差了。那时她最大的改善是对外反应积极、主动了,不仅叫她答应,而且还与人“互动”:眼神交流、简单“问答”。现在,最大的退步也是这方面:叫名字,她还答应,没有了交流、互动,甚至连眼睛也不睁开。大家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有什么办法呢?
老伴儿从出现症状到现在,20年了;从确诊(中重度)到现在,也近8年了。她的阿尔茨海默病,一直在发展,从早期轻度,到中重度,再到重度。虽然这种病的治疗也在发展,推出了几种号称“有逆转功效”的新药,提出了40赫兹音乐有助于遏制病情的方法,开始了手术治疗的新探索,而除了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这几种“新”我们也尝试了,但效果都不很理想。显然,医学之“道”,还没能“降”住阿尔茨海默之“魔”。全世界都是如此。
生老病死,人生的“铁”进程,谁都无法“脱轨”。当然,医学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可以延缓衰老、减轻病痛、延长寿命,但是再进步、再发展,也不可能无限,不可能只生不灭。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人的归宿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是迟早。
自己或者亲人罹患了不治之症,感到愁苦、无助、沮丧、无望,是人之常情。但切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医学还在进步,科技还在发展,历史上的诸多“不治之症”,肺结核、疟疾,各种癌症……不都被新药物、新技术一一攻克了吗?!而有很多人就是在生命跑道上坚持奋力而超过了病魔,获得新生的。
以“敢言”著称的周有光先生,历经清末、北洋、民国、新中国“四朝”,饱经沧桑,但享寿111。周老长寿,得益于异常豁达的人生态度。晚年与友人谈往事,云淡风轻;谈将来,积极乐观。还告诫年轻人,不必悲观,社会进步就像“扭秧歌”,进两步退一步,进步是不容易的,但是有些事情迟早要解决。
无论对世界,对社会,还是对个人,我们都应该好好学学周老!坚持“扭秧歌”,即便是进两步退一步,也还是在往前走啊。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