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天,是老范(《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他要求,人们也习惯称他“老范”)的忌日。虽然已经整整15年了,但还能清晰地看到背影,好像他是刚刚起身离去。这些年,写老范的文章很多,我也写了一些,不想重复,但又觉得应该写点儿什么,于是凑了这几个“忘记”的碎片。

    老范,与一些人不同,走上高位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与同事交往时,不愿意让人把他当大领导那样“供着”“哄着”,不让称官衔就是突出的一点。于是,经常“忘记”他的职务、职级,便成为一种常态。在报社时,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谁都可以随时登门找他、毫不顾忌地直呼“老范”。与他相识相交30多年,从始至终都是这样。

    大约1990年,一次参加经济日报社组织的活动,就餐时我和结识不久的老范坐在同一餐桌。第一道冷盘,分餐,每人一份。我右侧的女士,可能因为肠胃问题,只夹了一小块就停住了。让我没想到的是,她竟把那“动过”的冷盘,往邻座的那边一推说,老范你能吃就吃了吧。老范说“行”,说完就吃起来。那时他是《经济日报》总编辑,下属和他好像全然没考虑到这一点,一起“忘记”了。而一旁的我,却看到并记住了这“第一次”。

    第二次是1995年11月,老范带队去苏州采访。已经在两年前调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他,先到上海,看望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的同志们(包括我)。没想到,住在衡山宾馆的老范,到上海的第一顿早餐就“失踪”了:到饭点时,老范既没在房间,也没去餐厅。正在大家急着要出门找时,老范笑盈盈地回来了:该吃早饭了,你们去吃吧去吃吧,我已经吃好了。怎么回事?老范解释:我早起出去散步,路过一家热气腾腾的小店,糍米饭团、生煎包、油豆腐粉丝汤……真馋人啊!我就在那儿吃了,一个糍米饭团加一碗粉丝团,真舒服!好像又回到了几十年前……老范是苏州人,在上海上的大学,跟母亲在上海生活多年。大家都为他一人单独外出用餐担忧,有点儿“埋怨”。老范却不以为然:上海我很熟,不会走丢;路边小店,那么多人吃,我怎么就不能吃?有什么好担心的?是啊,穿着普通夹克衫的一个老汉,往小店一坐,与周边人没什么区别。自己不说,谁知道他是总编辑?路人是不知道,老范则是“忘记”了。

    几天后,又有了第三次、第四次。到苏州后,按“规格”,每顿饭,市里都有领导来“陪餐”。跟随老范去采访的我,很快发现,这位经常谈笑风生的先生,吃饭时很拘谨,话也不多。我私下问,是不是感到有些别扭,吃不痛快?他点点头。我说,那就请他们免陪。老范有些犹豫:那好吗?我让他放心。紧接的一次饭后,我把来陪的领导(比较熟悉)拉到一边说,领导们都很忙,范总不愿给大家多添麻烦,希望以后就不要来陪了。起初他不同意,我就接着说,有人陪,范总感到拘束,总吃不饱,我有点儿担心。这么一说,那位领导立即答应不再陪了,还说“让范总吃好,吃好”。马上见效,没人陪餐了,老范听我一说,朗声大笑,那顿饭很轻松,他不光多吃了一小碗米饭,还边吃边说,兴致勃勃地给我们几个“自己人”用吴侬软语朗诵了一首当地的民谣:“苏州有个宝带桥,桥上走来个嫂嫂,嫂嫂怀抱着宝宝……”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在昆山时,他还应邀,哼唱了几句韵味十足的昆曲。这些时候,又是都“忘记”了。

 

    在张家港,我们还策划、导演了一次“总编辑客串村干部”的活剧,帮老范圆了一次在家乡“当普通人”的梦。由于头天晚上到的迟,没能与市委书记见面,而第二天上午书记又要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作报告,全面介绍情况只能推迟。听说基层干部出身的秦书记讲话很有个性特点,老范感慨地说:“现在到哪儿都是正儿八经的汇报,听官话、套话,干部‘本色’的讲话什么样都不知道了。”为了消除遗憾,亲自领略领略秦书记的本色,我们周密策划、巧妙安排:第二天早上先借故“有点儿不舒服留在房间休息”,然后让留下“照顾”的老杨悄悄把老范(只他一人能听懂本地话)送到会场附近,他就只身“混”了进去,坐在台下“客串”乡村干部听报告。而我们这些“随从”则在市委领导陪同下去沙钢采访了。“客串”成功,老范兴奋,我们也兴奋,又是都“忘记”了。(详见《相伴散记》之六十一)

    老范卸任报社总编辑后,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次我回京办事(那时在香港常驻),到和平门北侧的临时办公地去看望他。午饭时间到了,老范说,没预订盒饭,咱们出去吃吧,我是“地主”,我请你。我说,那怎么行?应该是我请您,就去南边的全聚德烤鸭店。老范说,别去那儿,人太多,没法说话。附近有一家饭馆挺好的,我去过几次了。穿好外衣,我随老范下楼、出门,过马路,走进和平门路口东侧一百多米的一家小饭馆。三个菜、一个汤,老范和我边吃边聊,基本吃光喝净。我没让他“尽地主之谊”,悄悄提前结了账,不过是两份快餐的钱。老范埋怨了我两句后,就在店家“欢迎再来”的话语中,道谢着走出饭馆。显然,店家不知道这位“熟客”是党中央机关报原总编、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货真价实的“正部级”干部,也根本不会相信这样的“大人物”会经常光临他的小店;而老范,在进出这里时,也把那些头衔、职级统统“忘”在了家里、办公室桌上。

        2010年11月,老范再次住院。12号,我打电话跟他说,不去医院了,还是像上次那样,等您出院后我去您家附近的那家茶馆,和您一起喝茶聊天。他说“好”。万万没想到,第二天午饭后,老范就猝然离世了。没等到出院,也就没有了约定的茶馆聚会,老范这次不是“忘记”,而是远行了……

    很在乎自己曾经“身份”的人,总自觉不自觉地抖落“羽毛”,生怕被人忽视。可恐怕很少得到人的正眼。而像老范这样经常“忘记”的人,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尽管已经归去15年了……

    今天15号,整整8年前,老伴儿被送进安定医院,确诊阿尔茨海默症。

话题:



0

推荐

知足长生

知足长生

122篇文章 9小时前更新

吴长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