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北京秋天原本短,今年就更短。8月7号立秋前后,还闷热得需要开空调,之后没两天就凉快了,可舒适了才两个月,10月中旬以后,气温竟急速下滑,进入下旬则连续阴凉、湿冷,白天最高十三四度,夜间降到0度上下。微信上叫冷的声音不断:“北京一夜入冬”“比往年11月中还冷啊”“供暖不能死抠日子,应该按气温调整”“别舍不得电钱,开空调吧”“空调没制热功能,就只能熬着”……由于小王租住在一层,那天没换厚被,她说夜里冷得睡不着。也是因为家里温度低,老伴儿小便增加,尿裤子的次数也随之增多。没办法啊。 

    近几天有了点儿新希望。一是在电视里,看到同城开会的人,大都只穿了一件衬衣,令人羡慕。会场肯定供暖了。那里暖和了,老百姓家里的暖气也就应该快热了吧。二是晚上睡觉,连续三天听见暖气里时断时续的流水声,似乎在报告:我快来了。当然,希望总还是希望,在没成为现实前,还只能白天多穿、盼太阳,夜里多盖、盼暖气。

    新希望也不止是这。还有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方面的。多位朋友不约而同地给我转发来同一条信息,是有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加泰罗尼亚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纳米治疗策略---通过调整血脑屏障的“运输通道”,帮助大脑高效“倒垃圾”,不仅能迅速清除积累的“坏蛋白”,而且有望使受损的认知功能重新“上线”。

    从医理上讲,这好像与几个月前被叫停的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近似,都是想办法有效清除大脑里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积存“坏蛋白”。所不同的是路径。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是通过微创手术,重新构建局部淋巴循环系统,让担负外运“坏蛋白”任务的淋巴液更顺畅地进入、流出大脑,带出“坏蛋白”。而纳米注射术则是通过改善血脑屏障功能,不光要清除“坏蛋白”,还要修复“坏蛋白”清除通道。在研究团队的实验中,给小鼠实施纳米注射,每天一次,连续3天,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变化:注射两小时后,小鼠脑内“坏蛋白”水平就降低近45%,而血浆中“坏蛋白”水平则增加了8倍(“坏蛋白”通过血液循环排出);相关专业技术检测显示:小鼠脑内“坏蛋白”信号显著减少,“坏蛋白”主要沉积在血管腔内;免疫组化与3D成像进一步证实:注射不仅清除了可溶性“坏蛋白”,沉积的斑块也明显减少。通过莫里斯水迷宫等行为学实验发现:接受治疗的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显著提升,表现接近健康小鼠。而且,这种改善不是暂时的,效果持续了至少6个月。小鼠在筑巢、蔗糖偏好等测试中也表现出更高的“生活质量”。

    这些变化表明:纳米注射术,既不同于传统的药物“控制”,也不同于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的单纯“清除”,而是更进了一步:在“清除”的同时,修复大脑的原有血脑屏障功能,以阻止“坏蛋白”的沉积。

    我不懂那些医学术语,看了有关通报,不知是否可以这样说,这项新技术是在“治标”的基础上,向“治本”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华西的新研究成果,虽然还处于小鼠实验阶段,离人体临床治疗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它毕竟是一个全新的路径,给人带来新的希望。作为一名重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家属,我热切期盼从动物实验到人体临床治疗的路程,能够短些再短些!我愿意让老伴儿成为这一新技术的第一批尝试者。华西的研究团队,加油!再加油!

话题:



0

推荐

知足长生

知足长生

118篇文章 39秒前更新

吴长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