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喜报“?

    由于老伴儿是重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我别的报纸可以不看,健康类报纸则是每期必看,盯着看,希望能最先看到这种病症治疗方面的新突破。

    最近一期《健康时报》吸引我的,却是头版的一篇批评稿。被批评的是某省的一家医院,该院居然以“再创佳绩”为题,庆贺910两个月门诊人次、手术台数的增长。

    这一“喜报”,必然引发社会普遍反感,媒体批评也就理所当然。作为应该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宗旨的医院,却把就诊、手术数据的增长当作喜事庆贺,真有点儿”丧事喜办“的味道。看来,那个医院的领导是把这个治病救人的场所,当作咖啡店、美食城、游乐场来经营的,想用“报喜”来抬升“人气”,进而把医院的“生意”做得更加火爆。而医院火爆的前提,就是病人多多益善。这还是医院吗?就是商场嘛!他们不仅背离了初心,也忘记了传统,眼里只剩了创收、营利,完全与“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的“医者仁心”理念背道而驰。

    我记得,搞类似“喜庆”的医院,这不是第一家,两三年前就出现过(东南某省的一家医院在电子大屏幕上“报喜”:我院急诊人次突破200万)。它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只要医院不真正回归以公益为主旨的正确轨道,“院长们”即便整天披着白大褂,也很难脱离“老板”“店长”“经理”的商心和思维。

    其实,类似“报喜”的,也不止是医院。最令人反感的是火化场,两三年前,就有一纸表扬火化场“争创佳绩”的公文,在网上招来了猛烈的批评。火化场“争创佳绩”的前提是什么?不言自明。
 

    其实,这样“报喜”的,也不止是医院和火化场,还有其它一些不合适的“喜庆”,因为对人们的刺激不太强,让人有些司空见惯了。我不想也不愿得罪人,就用一些假设来说说这事儿。一,假如某地通报防火工作时,把灭火次数的增加,作为“佳绩”庆贺,会让人有什么感受?是防火形势好转了,还是更糟了?显然,救灭火灾次数增加,是不宜“报喜”的。因为人们希望看到的是,火警、成灾次数的减少,损失的降低。那才是防火工作到位的实证。二,假如某地公安局报告治安形势时,把案件侦破数、罪犯抓捕数的增加,当作“佳绩”通报,会给人什么印象?是社会安宁、治安形势好转了,还是恶化了?破案、抓捕数增加的前提是什么?也不用多说。而人们期盼的是,发案数目明显下降,而不是坏人越抓越多。

    多年前,我就向一位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朋友提过建议:你们可别像经济等部门那样习惯性地把数字的新增长当喜事、功绩报。否则,人家会反问你们:案子越办越多,案值越来越大,级别越来越高,是说明你们工作成绩显著呢,还是说明你们无能无效呢?老百姓希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你们应该清楚。

    医院,只有医疗技术有新突破、诊治水平有新提高、为患者服务有新改善,才是真正值得庆贺的喜事。其它部门和方面呢?请各自思量。

 

话题:



0

推荐

知足长生

知足长生

120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吴长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