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的尴尬:住不起与不想住
前几天在公号发了与老伴儿一起试住养老院的文章后,几位朋友不约而同微信我,说文章缺少一项重要内容:收费情况。其实,这不是我大意疏漏,而是有意回避。因为那里虽然不错,但一般收入水平的老人,只靠退休金是住不起的。
在网上搜到一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退休金排名表(去年8月上网的),排在前三的是西藏、上海和北京,排在最后的是吉林。最高的5000多,最低的不到3000。以我在的北京为例,夫妇俩如果退休金都是平均水平,那么合计就是1万/月左右。而在燕达入住最小的一室一厅,每月房费和俩人的基础护理费(完全自理),就要1万,餐费大约2000--3000。因此,在燕达居住的,大部分是退休金比较高的老人,少部分是需要儿女补贴或动用积蓄的。
燕达位于河北三河燕郊镇,为什么95%以上入住的是北京老人?因为,与北京同等档次的养老院相比,燕达收费低一些,在北京“住不起”的老人就选择“易地”养老了。
北京有没有比较便宜的养老院?有,但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有需求而且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老人不想去住;有需求,但退休金低的老人,每个月四五千的收费,还是住不起。
住不起与不想住并存,这就是养老院面临的尴尬。本来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就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近两亿七八千万老人,一千来万养老床位。可就这样,很多养老院,无论高低,还是“吃不饱”,入住率不理想。怎么解这个“扣”?值得有关部门和业界认真研究。
从目前的实际看,“住不进”的问题不突出,主要是“住不起”。因此,尽快大力度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是最紧迫的任务,也是老人们最热切的期盼。毕竟95%以上的老人,还是要居家养老的。
最近看到一家媒体的报道,介绍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补齐养老“短板”的情况。我们呢?恐怕是样样“短”,不是简单地“补”,而是全面地“建”。建议从最迫切需要的两方面做起,一是送餐,二是看病。如果在自己家里住着,每天就能按时吃到可口的饭菜,生病了就能有人及时上门提供服务,那谁还想撇开自己温馨的家、另外花高房费去外面住?
今年春天北京气候与前几年不太一样,风多,雨也多。动辄七八级甚至12级的大风,一连几天,实在烦人;隔三岔五的春雨,倒的确令人欣喜。如果在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方面,也能既刮风也下雨就好了。风力小,雨点大就更好。千万别只刮风不下雨,让人打开电视有“希望”,关上电视就“失望”。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