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跳出“老”圈

    常言道,人过七十古来稀。但由于医学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这句话显然是过时了。现如今,七十已经不稀了,八九十岁也不少见。而国际老龄化的标准还没有改变。联合国1956年设定的老龄化社会“门槛”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1982年的“门槛”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0%。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7亿,占比为21.1%,65岁及以上人口2.167亿,占比为15.1%。也就是说,我国已经超过中度老龄化社会(65+≥14%)的基线。

    我和老伴儿,今年分别77周岁、71周岁,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人了。由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虽然老伴儿比我小,但她“老”得要早很多。

    个人怎么对待这个“老”?最近和一位“年轻”的古稀朋友交流了一下。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感悟,我归结为一句话:奋力跳出“老”圈。

    怎么“跳”?有实有虚。

    第一,坚持运动,不能倚老犯懒。年纪大了,体力变弱、动作迟缓是自然现象,但这不是放弃运动的理由。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谁都懂,但往往是当事者迷。不少人终日宅在家里,坐着或躺着看电视看手机,坐或蹲在外面晒太阳。结果是越“养”越懒,越不动越不想动,慢慢变成废人。老人必须运动,打球、游泳、走步、跳广场舞等等,只要自己喜欢、体力允许,都应该“天天动”。当然,也必须服老,不能练超强的“把式”,七八十岁还一气骑行、滑雪五六个钟头,令人佩服但也让人揪心!毕竟各种零件都老化了,脆断就在刹那间。 

    第二,扩大交往,不能自闭于老人圈。固然,越老越念旧,越珍视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喜欢和这些老人聚聊,但“老人会”,议论往往集中于“老”的话题,沉溺于陈年旧事。长期聚老怀旧,难免枯燥单调,情绪低沉。我认为应该积极扩大交往的群落,抓住各种机会多和其它年龄层的人接触,多交年轻朋友,包括自家的晚辈。哪怕只是听他们谈天说地,也会享受“老人会”没有的愉悦,如果能参与进去就更好。退休后的十多年来,我就一直和年轻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结交了不少新朋友。我不断被年轻人的活力感染,到现在与他们交流还没有“隔代”的疏离感。

      第三,坚持学习,勇于接受新事物。这点属于“虚”的,精神方面的。互联网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已经并继续颠覆着旧有的世界,大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小到家庭、个人生活。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在手掌中,办成以往不知要跑多少腿、费多少力的大事情,买菜、寄信等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更是不在话下。了解日新月异的新形势,追踪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学习丰富多彩的新知识,掌握各种实用的新本事,会有效减缓变老的速度。

    先天体质并不怎么强的家母,就是因为坚持运动,生活规律,不断学习,享寿98,直到97岁时,还天天玩微信、电脑和麻将。我也以家母为榜样,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十多年前,我就开始网购了,不光买食品、买衣服、买电器、买家具,还买各种修理工具和原辅材料。家里日常的小修,我几乎都是自己干。不会的,就在网上搜,按照指引试着做。屡试不爽。省钱省事,更能收获成就感。DS一问世,我也是立即就学着使用。此外老伴儿的阿尔茨海默病,还“逼”着我密切关注国内外治疗的新动态,了解新医学知识和技术,尝试用各种新的治疗方法,改善老伴儿的状况。

    跳出“老”圈,绝不是否认变老,变老是自然规律,谁也不会永葆青春。七十多岁了,已是垂暮之年,还能干什么?管好自己,照护好老伴儿,足矣。坚持适度运动,扩大人际交往,学习新鲜事物,老人,可以老、衰、痴得慢一些晚一些。

 

话题:



0

推荐

知足长生

知足长生

89篇文章 47分钟前更新

吴长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