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停日好,一早便拉老伴儿进大院走步。她走得挺顺,只是牵手,不需要搀扶。前天去医院随访、复诊,小璐、小冉都说她的精神状态比上次更好,但就是不积极回答提问,总是笑着看面前的小姑娘。因此,测试分数没能增加。小璐、小冉说不要着急,阿姨一定会越来越好。
为了促进继续改善,走步时我有意多说话,也让小王多说,以吸引她的注意力,引她跟着多说。
院子里的花又开了几种,白丁香、紫丁香,紫玉兰,低矮的贴梗海棠,高耸的海棠树,都是不开则已,一开就是通体灿烂;碧桃也绽开花蕾,用不了几天就会满树、满枝通红。5号楼(原编辑部大楼)前的花坛正中,新载了一棵雪松。这是大院的“新客”。不禁勾起我的思绪。
整整45年前的春天,人民日报社从王府井旧址搬到金台西路2号这个大院。随后便迈开了绿化、美化步子。最先行动的就是5号楼前的这块。原有一排杨树、一排槐树、两棵核桃、几株海棠,被保留下来,在大道两旁新栽种了大量雪松、柿子、碧桃,在楼前空地新建了一个大圆花坛,中间是一棵亭亭玉立的雪松。精心护理下,老树生机勃勃,新树蒸蒸日上。整个报社也像它们一样,充满生气地阔步行进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我,和我一起进入这个大院的同学、同事们,与它们一道度过了难忘的八十年代。因此,我们对这些草木都怀有特殊的感情。
很不幸的是,前几年,那棵花坛中央的雪松,那棵经过近四十年风风雨雨洗礼,已经从两三米稚嫩“小童”长成近十米伟岸“大汉”的它,竟然莫名其妙地生病了,病萎一段后彻底死去,被锯断、挖根、清除!有人认为“不祥”,我则深深惋惜。它是陪我们成长、生活了几十年的亲密朋友啊……
那之后,每路过5号楼前,绕行花坛时,都要多看上一看,尽管夏秋时节花团锦簇,但总让人觉得缺了东西,心里空落落的。雪松没了,它的魂还在吗?
古语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伴随着前一棵雪松成长的那代年轻人,都已经先后进入了垂暮之年。创刊于1948年的《人民日报》也从1980年的32岁增加到了如今的77岁。旧坛栽新树了,祈愿一代代新人,也与它一起茁壮成长起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