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无“心”
没想到都六九好几天了,天还这么冷!昨天外出时穿上了长羽绒服,这是去年入冬以来第一次;头和手被冻得生疼,这也是入冬以来第一次。天空湛蓝,北风怒号,报社院子里空空荡荡、冷冷清清。
天气冷,网络上,DS却热度不退。短短十几天,它已经成为新的时兴。微信里还有专门教老年人如何使用DS的指引。股市上,蛇年开市三天,与DS沾边的股票价格接连噌噌地飙涨。
不知前些天对它不屑一顾甚至横加罪名的人,此时是何想法?DS,的确是个好东西,相信只要不带偏见,客观对待,早晚会承认这一点。
我搞了几十年文字工作,这些天也主要关注DS这方面的功能。可以说,在搜集资料、组织文字、完成速度等方面,人工是难以与之相比的。凡使用过的人,都有切身体会,以致许多坚持笔耕的“码字匠”,已经把它当成得力助手,先出题让它写稿,然后自己再加工润色。于是,以往单打独斗“码字匠”,可能会把写文章变成某知名画家那样的流水线生产。如此一来,别说日出一篇,就是日出10篇,恐怕也不是难事。
但DS并非万能,像我写《相伴散记》,它就帮不上什么忙。因为我记述的是重度痴呆老伴儿的点点滴滴,随时向朋友们报告她手术后的细微改善,还有身边不断发生的各种情况,以及我的感受。这些“情况”,很个性化,网上资料库根本没有,DS也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比如,近两天,我老伴儿在认知方面又有些细微的改善。例一,一次小王给她换纸尿裤时,她说“你的手好凉啊”。小王说,我刚刚用冷水洗的手。例二,两人在屋里走步时,她指着小王的红毛衣说“这衣服挺好”。小王问:“怎么好?”她回答“喜兴”。这说明,她在感知方面有进步,对温度、颜色有自己的判断。例三,昨天晚上小王给她洗脚后说“洗好了”,她马上笑着对小王说:“那你就早点儿回去吧。”这表明她有了对别人的关切。虽然只简单的一句话,但小王和我都很兴奋。这些,DS无从知晓,也就没法记述。我也没法请它帮忙。(下图,老伴儿欢迎表妹和侄女。)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DS,能神速生产各种文采斐然的“通稿”,却写不出有血有肉的“独家”文章,因为它缺少那颗宝贵的“寸心”。如果不同人出完全相同的题目、提出完全一样的要求,它写出的文章会有大的差别吗?就是有些看似有情有感的文章,其实不过是借助了网上以往晒出的“他心”,而不是出于写者即时的“本心”。因此,在现阶段,如果痴迷地依赖DS,那“码字匠”就会变成只会生产“通稿”的无“心”人。也不知将来的AI会不会有“心”?
在AI时代,如何激励“寸心”、坚守“寸心”?值得深思。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