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沉重、身体不适,懒得动笔。但朋友的不断打动,又催着我不能不提笔。
挚友张晓彤猝然离世,使我和他的亲友们震惊、悲痛,勾起大家对他的深情回忆。这个“大家”,不仅是晓彤的亲属,晓彤的同班同学,还有同是四中,但同级不同班、不同年级的众多学友……
“惊悉晓彤学友突然因病离世,十分震惊!我对晓彤的人品、学识、能力和贡献都极为敬佩,也一直以能有晓彤为同学而自豪。他也是我们四中培养出的众多卓越人才之一。我永远怀念他!” “张晓彤是我育才学校初中同班同学,是我们的班长,大家的表率”,从内蒙农村回到北京后“在其父亲崔月犁的影响下,致力于中医事业,创立了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并出任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失去了一位德才兼备的同学”“张晓彤是我们班最可敬的同学”。老同学刘智在微信群重新发了晓彤去年11月26的一首诗,那时他因癌症复发做了二次手术,状况很差,但“面对疾病,坚强豁达” !
身在大洋彼岸的侯子正回忆了分别53年后的一次重逢:“记得1965年底我离开北京,离开同学们,临行前,晓彤专门送我一本书并在扉页上写下激励祝愿之语。后来几十年与同学们失去了联系。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的中文电视中看到晓彤介绍崔月犁中医研究室的节目。随后两次回国时,可惜两次都没能见到他。2018年回国受邀在晓彤的平心堂新店小聚,并赠给每人一幅他的篆刻大作百寿图。感觉晓彤篆刻,诗词及书法的造诣都高,令人钦佩”。
刘智回忆:几年前,“我和晓彤说准备练书法,他主动刻了印章送我:一为‘刘智’名章,一为‘知来轩’斋号章。后者是他为我取的斋号,他说:‘智,莫过于知来,就叫知来轩吧’。晓彤骤然离世,顿时惊愕,痛哉惋惜,无以言表”。晓彤的确是才华横溢,而且待人真诚、热情。
晓彤妹妹晓平发给我的一篇回忆文章,则填补了我对晓彤认识的一段空白。这位几十年前的北京插队知青,还曾经是受人欢迎的“乡间刻字人”。晓平写道:2025 年 2 月 17 日,晓彤哥哥去世了。消息来得突然,让人受不了。哥哥只比我大一岁,他走得太早,太可惜,太让人伤心……1988 年我赴美留学,从此我和哥哥聚少离多。1992 年的一天,我意外收到跨洋寄来的包裹,里面有一本哥哥自己装订的印章册。如今,这本小册子竟成了哥哥留给我的最宝贵的物件……收到礼物的那天,我有感而发,写下了短文《印章的故事》。该文后来被《人民日报》刊载。直至今日,我始终认为我和哥哥是在惦念、鼓励和深深的信任中度过了 1966 年到 1976 年文/革时代的每一天。都说苦难中见真情,这话我信。和哥哥相处的那些美好的日子,我都记在心里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父亲被捕入狱、母亲进牛棚挨批斗,晓彤和晓平则在内蒙农村插队。一次,晓平独自步行、翻山,中途借宿女知青点,去探望哥哥。下面是《印章的故事》中的一段:第二天一大早我就(从借宿的知青点)动身了。走在乡间的土路上,秋风吹拂着我的脸,带来一阵阵泥土的清香。刚到村口,我就被一群孩子们围住了。“你是从哪儿来的?”“你来找谁?“我说出哥哥的名字。孩子们一听就嚷起来:“我知道他,他会刻图章!“我心里一愣:原来,哥哥还在刻图章!孩子们扯着我的衣襟,嚷着,笑着,把我领进了村。哥哥住的是一间小北屋。那间房屋的样子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一进院子,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香瓜味儿,好甜好甜的香瓜呀!走进屋,我看到屋脚、炕上、桌上都堆满了香瓜。“你怎么有这么多香瓜?”我好奇地问。“因为我给村里人刻图章啊。”哥哥笑着说。原来,村子里每户人家从来没有图章,又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秋收的时候就按手印领口粮。今年可不同了,生产队派我哥哥看场,他看到谁分粮时没有图章,就动手为那些人刻。折了的叉子和耙子是一种很适宜刻图章的桦木。用小锯条锯开,用菜刀劈成方形,再用砂纸打磨,做出的图章还满像样呢。分粮一开始,哥哥就忙着给各家刻图章。贫穷而朴实的庄稼人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回报他的热心,于是送来了一篮篮香瓜。这样,香瓜就堆满了一屋子。我刚好成了有口福的人……
在人妖颠倒的岁月,是真情,是信任,是坚韧与豁达,支撑他们熬过了那炼狱般的十年。
斯人已去,印章册成了哥哥留给晓平最宝贵的物件,《百寿图》则成为晓彤留给我的珍贵物件,永久的纪念。而几十年前,他为内蒙古乡亲们刻制的那些桦木印章,还在吗?他们可还记得这位北京来的刻字人?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