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明天
周末,初冬,早晨。虽然没风,但进大院走步的人很少。我和老伴儿在院里走了近一个小时,只遇到七八个人。两条南北大道、四条东西通道,几乎没有人影。塑胶步行道上,多半时间只有我拉着老伴儿踽踽而行。
“小雪”已过,但由于今年冷得晚,北京还没下过雪,地上黄叶斑斑,寂静无声,冷冷清清,人气不足,一派残秋寥落景象。
沉闷中也有兴奋。在遇到的寥寥数人中,居然有多年未见的小同事加老朋友建胜!
近30年前,我在上海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工作时,建胜才二十四五,是刚走出复旦大学的硕士生,虽然学历不低,但新闻“小白”,名副其实。有关他的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件是建胜“不识”领导。当时华东分社社长是由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任的,北京上海两地跑,大部分时间在京、在沪时间不多。一次,副总编辑兼分社社长老周在编辑部楼道评报栏前看评报,建胜正好路过,发现是个“生面孔”,就主动问:请问您找谁?有什么事?老周笑着报了自己的名字。建胜这才知道他原来是“大领导”。这事传出后,大家都哈哈大笑,说建胜“不识”领导,有疑即问……另一件事是:特别婚礼。当事人朱月明(现任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数年后撰文记述了这一喜事:“1998年12月31日晚上6点,我和人民日报华东分社记者邓建胜刚从太湖’零点达标’行动设在无锡湖滨饭店的新闻中心赶回水利部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邓建胜和杨苓的婚礼就在中心食堂开始了……怀着对新闻工作者敬业精神的崇敬,水利部水资源司的领导和监测中心的全体同志都参加了婚礼,并由衷地为这对新人祝福。那年冬天不算太冷。为采访企业排污达标情况,我和邓建胜在太湖流域连续跑了十多天。在为采访所获高兴的同时,我隐约感到邓建胜心里好像有所牵挂。直到12月25日,我问了几次,他才说,他的未婚妻已从南昌到上海,12月28日是他们约定举行婚礼的日子;而他看来是无法赶回上海了,因为太湖’零点达标’行动的采访报道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作为人民日报记者,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采访第一线。听说了这一情况,太湖水环境监测中心领导和小邓商量,决定就在’零点达标’现场为他们举办一个简朴而隆重的婚礼。”这场特殊的婚礼如期举行,感动了所有在场的同志。分社领导支持这一充满人情味的特殊举措,衷心感谢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的热情、周到,充分肯定建胜的爱岗敬业精神,并委派两位年长同事前往无锡祝贺。时过二十多年,这两件事记忆犹新。其实,还有一件事,也不寻常。就是在1998年秋天,建胜在下乡采访时不幸感染了血吸虫病,震动了分社、惊动了总社领导。不过经精心治疗,他很快康复,而后不久便投入太湖治污采访。这就不多说了。
十多年前,建胜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被调到总社当版面主编,上了好几年夜班,而后又去西藏分社当了几年驻站记者。共同的雪域高原生活经历,进一步拉近了我们的距离。2020年,建胜“下山”“奔海”,去了广西,一晃又是四年多了。虽然很少见面,但我一直挂念着他。
建胜告诉我,这次是回来参加培训的,时间很紧,中午就要返桂。走步巧遇,是惊喜,也是缘分。我在西藏12年,多次去过广西,两地,自然是我们聊天的重要内容。此外,也少不了家事。
建胜是江西“老俵”,太太小杨是同乡。开始他们两地分居,小杨调到上海后,我去过他们简单但温馨的小家。2000年我离沪赴港后一年,他们有了自己的宝贝儿子。而在孩子的成长期,建胜先北京后西藏再广西,儿子的养育重担,无疑更多压在了小杨肩上。已经年逾五旬的建胜告诉我,小杨现在是上海市杨浦云计算基地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市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理事长,儿子已经上复旦医学院好几年,本硕博连读,明年就读博了。
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当年建胜进华东分社时,就是他儿子现在的年龄。已经当过人民日报两个地方分社社长的他,如今准备把又一个新“复旦生”送上社会了。不过这个“新生”没有承继父业,而是弃文从理,要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我,建胜,建胜儿子,是三代人。我们这代,已经年老体衰、退休在家;建胜夫妇一代,精力旺盛、正挑重担;他们儿子一代,勤奋研学、蓄势待发。希望寄托在新生代身上,想到他们,我稍稍消减了一些“人气不足”的寥落感。人啊,经常通过憧憬明天寻找慰籍。
0
推荐